江苏省工商联: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加快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江苏省工商联组织召开“2024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交流会”。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备受市场关注。
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3%、达5300余万户,个体工商户由4000余万户增加至1.24亿户。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7.9%。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202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工商联提交了“加快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团体提案,并认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增信制度建设,但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增信渠道窄成本高、信用管理的法律依据有待健全等难题。
根据江苏省工商联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省级地方征信平台31家,合计连通数据源单位2657家,收录当地企业1.44亿户,接入金融机构4741家,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41.1万笔、金额16.7万亿元。
民企增信渠道窄、成本高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加速推动增信制度建设。
“全量可靠的涉企信息获取较难。”江苏省工商联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全量可用、可靠信用数据库,商业银行最看重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税收、用水用电、安全环保等指标信息,普遍分散在市场监管、税务、环保、社保等多个部门。
据悉,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汇集的信息共17大类、37项,但仅2项能够反映企业营收状况,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江苏省工商联认为:“这也导致金融机构在审批贷款时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调查与核实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项目风险与收益等关键信息。”
江苏省工商联还认为,信用管理的法律依据有待健全。目前,全国统一的信用管理类别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不足以对企业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违规操作、欺诈等行为,损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互信基础。
“在信用修复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出台了《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但未能实现各信用平台信息的对接和统一。”江苏省工商联认为,信用修复仍然存在多头录入、对接不畅等情况,信用修复体系健全完善,对企业开展正常融资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民营企业的增信渠道窄、成本高。”江苏省工商联还指出,目前,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4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进行备案,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合计占比44.6%,在不少地方仍是空白,中小企业整体商业信用供给不足。
“政府增信业务不向企业收取费用,但其他担保类业务中,增信机构会向客户收取费用,有银行合作的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在1%左右,最高1.2%、最低0.6%。”江苏省工商联认为,知识产权、供应链上下游业务等信息在信贷审批中的应用还不充分,尤其是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价值评估和抵押登记困难,对企业贷款增信的支持不足。
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
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无疑能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
江苏省工商联建议,要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工作,通过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加快推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支持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接入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归集、共享和查询,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
“要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江苏省工商联还认为,以民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需求为导向,将涵盖企业的经营数据、合同履行情况、税务记录、社保缴纳情况等多维度信息纳入共享范围,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挖掘,打破“数据壁垒”。
此外,江苏省工商联还建议,应健全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增信制度中加强失信、违信、造假等行为惩戒力度,严厉打击滥用增信成效、以增信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工商联同时建议,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
江苏省工商联表示,要以企业具备的能力、资质等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将生产数据、主营业务未来市场价值及市场份额评估等经营管理信息纳入企业增信的考量范畴,也可探索开展包括数据资产抵押在内的方式。
“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部门合作,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问题。”在江苏省工商联看来,可适当增加中央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降低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从而提升风险分散和信用增强功能。
“积极拓宽抵质押物的接受范围,特别是推广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如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增加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江苏省工商联还建议,应创新保险增信的产品和经营模式,促进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灵活的信用保险产品。